第一章:天才?蠢才?
明嘉靖元年的秋日,在一个不起眼的村庄
萧萧吴桐衬着屋内朗朗书声,江南的初秋,天似乎还有些闷热,彼时首辅大人还只是屋内众多学子中的一个
“中庸何为而作也?子思子夏道学之失其傳而作也。蓋自上古聖神繼天立極,而道统之傳有自来矣”
夫子口中说出晦涩难懂的语言,使大多数人脑袋晕晕乎乎的,压根听不懂几个字,没办法,为不被罚,他们只得机械照念,尽管他们完全不知道有何深意。
只有一个声音,在他们之中显得那么不合群,那声音虽稚嫩,却仍能听出其中之情,那是名叫张白圭的男孩
只有7岁不到的张居正早早显现出了与屋内一众学子的不同,当他们还在苦于背诵疲于理解的时候,他已能流畅背出六经,并知晓其大义。
想来从古至今,老师总是对好学生有些优待的,这不,在他人焦头烂额的背书时,张白圭已经获得准许自由活动了,剩下的人忧怨看他一眼,也只得继续投身书海了。张白圭像普通孩子一样,贪玩,得到准许后,他便迫不及待的跑出门去,一会儿逗逗地上的蚂蚁,一会儿逮逮的蛐蛐,一会儿又爬上树去掏鸟蛋。
这可羡慕坏了里面的同学们,特别是一个叫王进的小胖子,他家可比张居正家有钱多了,是当地有名的乡绅,家人希望他能好好读书,考取功名,光耀门楣,但是无奈,他就不是读书这块料,背书也总是背的最慢,每次看到张白圭能提前出去,他内心都十分的嫉妒,总是在心里犯嘀咕,觉得张居正就是长了个好脑子而已,不过一个落魄秀才家庭…
他本一个人玩的不亦乐乎,可是当他自豪的爬上树顶,远远的看到了不少人在隔了二,三公里的路乞讨,他顿时没了玩的心情,攀在树枝上,心中不由泛起了一种苦涩,他知道当今官场有多么腐败,他知道被剥削的人民有多么苦难,他当然知道,且清楚的明白,若不是他出生于一个秀才家庭,恐怕也轮不到他来怜悯灾民们了。
同学们也陆陆续续的背好书,从屋子里出来,王进也出来了,他看张白圭又在树上,自然知道他在想什么,于是出言讥讽道“呦,张叔大,你这是又开始同情心泛滥了,我劝你还是别整天想那些有的没的了,乖乖回去吃着你家的秀才本吧。”
听了王进的话,他的内心不由得又开始泛起了挣扎,他确实想改变啊,但怎么到底改变啊?就凭他?一个小小的孩提?真的能够改这难民尸骨遍地的局面吗?他真有这个实力吗?
下午的课伴随着悠悠清风,倒是凉爽了不少,只是张白圭依旧牵绕在自我怀疑中。
尽管他的心绪有所不振,但是介于他的天赋摆在那里,平常的刻苦也摆在那里,即使偶尔有些心不在焉也丝毫不影响他今天下午良好表现
回到家中,他的父亲还没有回来,母亲见他回来了,急忙帮他取下了书篓,且关切的询问他今天晚上要吃什么?
张白圭心不在焉的敷衍了一句,蒸鸡子吧,然后从书篓里拿出一本书,像是要开始认真学习,他的母亲见状,也不好打扰他,从他的书房里出去了
不久,张白圭的父亲张文明回到家,白圭听说父亲回来了,赶忙走出房门,前往大门迎接,只是孩子到底还小,尽管此时已学识尚可,但脸上苦恼藏到底不住。这不,一眼就被父亲看出来有心事了